目前,生物能源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已成為世界重大熱門課題之一,受到世界各國政府與科學家的關注。用生物質顆粒的方便程度可與燃氣、燃油等能源媲美。以美國、瑞典和奧地利等國為例,生物能源的應用規模,分別占該國一次性能源消耗量的4%、16%和10%;在美國,生物能源發電的總裝機容量已超過1萬MW,單機容量達10~25MW;在歐美,針對一般居民家用的生物質顆粒燃料及配套的高效清潔燃燒取暖爐灶已非常普及。
從上面可以看出,國外的生物質能源發展應用是非常廣泛的,但是我們國內好像不是很好,至少現在國內生物質顆粒能源應用這塊就沒有達到國外的水平,那么國內的生物質顆粒發展有哪些問題,導致其發展不如國外呢?
一、生物質顆粒認知度不夠
大多數人對生物質顆粒具有高能、環保、使用方便的特性認識不夠,甚至許多用能單位根本就不知道有生物質顆粒產品,更談不上認識和應用。
二、生物質顆粒制作耗能大
目前,我國采用的制粒方法均為傳統生產方法,它與現有的飼料制粒方式相同,即原料從環模內部加入,經由壓輥碾壓擠出環模而成粒狀。其工藝流程包括原料烘干、壓制、冷卻、包裝等。
該工藝流程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首先在顆粒壓制成型過程中,壓強達到50~100MPa,原料在高壓下發生變形、升溫,溫度可達100℃~120℃,電動機的驅動需要消耗大量的電能;第二,原料的濕度要求在12%左右,濕度太高和太低都不能很好成粒,為了達到這個濕度,很多原料要烘干以后才能用于制粒;第三,壓制出來的熱顆粒(顆粒溫度可達95℃~110℃)要冷卻才能進行包裝。后2項工藝消耗的能量在制粒全過程中占25%~35%,加之成型過程中對機器的磨損比較大,所以傳統顆粒成型機的產品制造成本較高。
三、服務配套措施跟不上
生物質顆粒產品生產出來后,運輸、貯藏、供應等服務措施跟不上,用戶使用不方便。